国务院近日印发《“十四五”旅游业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指出,旅游成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的重要渠道。旅游在讲好中国故事、展示“美丽中国”形象、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学问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学问的载体。习大大总书记指出:学问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,要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动学问和旅游融合发展,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学问之美、陶冶心灵之美。经过“十三五”时期的发展,旅游业已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,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。同时,学问和旅游深度融合、相互促进,红色旅游、乡村旅游、旅游演艺、学问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,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学问、革命学问和社会主义先进学问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,成为传承弘扬中华学问的重要载体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旅游业进入新的战略发展阶段,必将对推动我国学问大国建设,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。《规划》多处内容涉及学问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逻辑,从战略的高度为我国建设成为学问和旅游强国的远景擘画了蓝图,为如何以旅游为载体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指明了方法路径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首先,要充分认识旅游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的重要作用。旅游是传播文明、交流学问、增进友谊的桥梁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中华学问中的众多瑰丽诗文和鸿篇巨制,都发源或书写于旅途中,“诗”与“远方”的结合可谓浑然天成。可以说,人们旅行的过程,也是创造学问和传播学问的过程。另一方面,现代旅游业作为一个极具综合性、多元性和交融性的产业,具有天然的学问交流和传播的属性。《规划》开篇即提出:“建设学问强国为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方向,也需要旅游业更加主动发挥作用。推进学问强国建设,要求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进学问和旅游融合发展。同时,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传播中国学问、展示现代化建设成就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。”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历了4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,推动着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。在疫情发生前,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、第一大国内旅游国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。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报告2020》,2019年中国出境旅游规模达1.55亿人次,境外消费达1338亿美金。虽然新冠疫情爆发带来的全球性持续影响使得2020年至2021年中国出境旅游总体处于停滞状态,但随着各国对疫情的有效防控,旅游业正在迎来复苏的曙光,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仍然旺盛,旅游业的明天仍然充满希翼。未来,必定会有更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,畅游世界,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体,都将是中国形象的展示者、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者。
第二、推进文旅融合是促进旅游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的重要内涵。学问为旅游塑造了灵魂,旅游为学问注入了活力。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,中华学问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遍布中华大地上的学问遗产璨如繁星,散发着恒久光芒。优秀的中华历史学问传统、各民族各地方风土人情、学问遗产和遗迹、以及红色学问等,都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,赋予了旅游以强大的精神内核和深厚的学问底色。推进文旅融合,促进旅游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,关键是要坚持“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”的基本原则。一方面,要注重对历史人文类旅游资源的保护,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,不断丰富旅游资源的学问内涵。《规划》指出:“要保护传承好人文资源,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,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学问内涵,把历史学问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,提升旅游品位,推动将更多的文物和学问资源纳入旅游线路、融入旅游景区景点,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学问、革命学问和社会主义先进学问。”另一方面,要注重挖掘和提炼学问和旅游资源中的精神内涵,不断为旅游发展注入旺盛的学问生命力。《规划》指出:“要深入推进中华学问资源普查工程,协同推进旅游资源普查工作。依托非遗馆、非遗传承体验中心(所、点)、非遗工坊等场所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,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,实现更好传承传播。对代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合理旅游开发,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。”通过积极推进文旅融合,以学问丰富旅游内涵、提升旅游层次、增强旅游魅力,继而以旅游传承交流学问、带动学问产业、促进学问繁荣的良好格局。
第三、创新传播方式是推动旅游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的重要举措。在经济全球化、学问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,要展示国家形象,提升学问软实力,必须在创新传播方式上做足功夫。以旅游作为学问传播的载体来说,要在旅游的形式和内涵上充分创新,提高传播效能,优化传播效果。“创新”一词在《规划》中共出现59次,为本次《规划》的高频热词,内容涵盖体制机制、发展模式、资源保护、智慧旅游、技术应用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。如此高频亮相,足见旅游“创新”发展在“十四五”时期的重要意义。《规划》指出:“要创新体制机制,广泛应用先进科技,推动旅游业态、服务方式、消费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提升,发展智慧旅游。”同时,《规划》还强调加快推进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,深化“互联网+旅游”,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,明确提出要支撑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化智慧旅游景区,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学问内涵,支撑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“十四五”期间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。当前,随着5G、VR、AI等数字技术日臻成熟,数字展览、智慧景区、云旅游等一批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应运而生,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让“以旅彰文”打开了想象空间,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的学问载体、媒介和平台作用,让旅游载文远行,将中华学问的魅力多维度多角度地展现于世,有效提升中华学问的影响力和美誉度。
深化国际合作是发挥旅游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的重要载体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学问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,大力传播中华优秀学问,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具有更加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。但另一方面,当前国际环境严峻复杂,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,全球旅游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。如此背景下,世界各国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,唯有积极深化国际旅游合作,不断推进国际学问交流,才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,是提升国家学问软实力的积极举措。为此,首先要秉持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的合作理念,倡导互利共赢、共生共荣的积极姿态。《规划》指出:“在相互敬重学问多样性和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,推动大国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,深化与周边国家旅游市场、产品、信息、服务标准交流合作。以建交周年、高层互访为契机,办好中国学问年(节)、旅游年(节),开展多层次对话交流活动,促进人员往来、民心相通、文明互鉴,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。积极服务和对接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扩大与共建国家交流合作,打造跨国跨境旅游带。”其次,要注重加强旅游国际话语权的构建,积极参与全球旅游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,推进旅游全球化,展现大国担当,提升大国影响力。《规划》提出:“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合作,发挥好世界旅游联盟、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、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国际组织作用,推动全球旅游业发展。积极对外宣传我国抗击疫情成效和我国旅游业应对疫情的经验做法,为全球旅游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。”以世界旅游联盟为例,作为非政府组织,其较之政府组织而言具有更高的自我组织性、更强的弹性和更快捷的对业界问题的响应性,同时也将有更多的非政府手段灵活处理各种事宜,在推进旅游全球化、全球旅游共治和构建旅游国际话语权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。
编辑概况:
王昆欣,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,学问和旅游部“十四五”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。
高昂之,世界旅游联盟杭州联络处官员,4118ccm云顶集团副教授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peopletrip.cn/details/34K1qsFCx.html